考試的目的何在?
傳統的想法認為考試當然是在看學生學得好不好!家長要看自己孩子的排名,當然要順便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的成績,所以成績單必須是全班列表的(實在是不只有點奇怪,還侵害隱私權,更違反資訊公開法,只是為了滿足偷窺慾、茶餘飯後的八卦還是炫耀?或是阿Q:別人家的孩子也考不好!)考試對老師也許是更積極的手段,許多老師常說:學生不考試就不念書!言下之意就是考試是逼學生念書的工具,所以可憐的學生可能一天考上好幾科,有做不完的測驗卷,學習似乎只是不斷地寫考卷。不過這倒是實話,所以教學評量的功能就是評定學生的成績或排序(難怪必須考很難或很怪的題目來分高下),還有逼學生念書(所以會出現把課文挖許多洞洞讓學生填)!這也是為什麼教學評量常被侷限在紙筆測驗的原因,因為它評定分數容易,執行起來也比較容易,不用擔心家長抗議老師不客觀!
但是教學評量的目的不應該淪落到只是作為排名或逼學生念書的工具,它應該有更積極的意義。至少它還可以了解學生學會了沒有,是哪些地方沒學會或概念有問題?這是偵查、診斷的功能,老師可以據此作為教學的參考。
其實教學評量不只在評量學生,也在評量老師,老師應該根據評量結果來反省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弄清楚學生沒學到的原因,是否高估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或是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不對?使用了學生聽不懂的邏輯與語言?或是沒給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
由這個觀點來看評量,它就必須依據教學目標與目的來評量,簡單的說,就是老師希望學生學會什麼,就考什麼,也就是教什麼,考什麼,而不是設法考倒學生!評量還有一個更積極的功能,評量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藉由評量讓學生有機會練習、思考、運用,再把所學的知識組織,強化或修正。所以評量不只是逼學生讀書,而是更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理解。
所以教學評量的設計必須考慮:
1.評量是教學的一部份,必須與教學密切銜接。
2.評量要能促進學生做有意義的學習,也就是藉由評量,提供學生重整或強化其知識架構的機會,把新學的概念與舊有的知識架構聯結,而不是零碎的知識記憶或累積。
3.評量的目的在了解學生知道什麼,有能力做什麼?不要只評量學生知道什麼?還要評量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如何思考?
4.根據標準來評量,也就是評量學生是達到教學目標獲能力指標要求的標準?
底下以紙筆測驗的設計為例:
第一步:
列出學生要學會的概念,也就是教學目標。確定評量題目不要超越目標,也不要分佈不均。這可以使用雙向細目表來檢核,橫軸可以列出所有要學會的概念,縱軸則是評量題目,命題完成後逐題檢核。
第二步:
選擇適當的題目類型,如是非題、選擇題(單選或多重選擇)、填空題、簡答題、計算題或申論題等,再來確定題目的難易分佈,切忌以考倒學生為樂!並考慮時間限制來決定題數,記得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但題目也不要少到學生很快就做完。
第三步:
開始出題,每一題要確定符合教學目標,題意要清楚,必須提供所有解題所需的資訊,去除沒有用的訊息,文字要明確精簡。例如:小學國語課常出現這樣的考題:
(○)小花貓坐著比站著高。
國語課的目的應該是在考學生是否看得懂這些文字的意義,根據這個目的,這個題目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就算學生答錯了,你也不能說他看不懂句子,也許他只是想到自己坐著比站著低,然後類比到小花貓,結果打(×)所以答錯了!如果真要考這個題目那應該要畫一隻坐著,一隻站著的小花貓,而且要在同一個水平面上,這要才會把陷阱排除,而回歸到文字的表達與理解!
出題時還要注意
1.作答說明及計分方式要寫清楚。
2.選擇題的題幹要是完整的句子,不要被選項腰斬中斷。題幹應自成一列。
3.填空題不要隨意挖洞,而變成猜謎題或電視的益智問答題。
4.是非題不要一題考兩個概念,因為這樣弄不清楚到底哪一個概念不會。
第四步:
把每一題親自做一遍,檢查題目是否合乎上述要求,並注意檢查題目是否有迷思,並確定評分標準。例如:高雄市某國中就曾經出現這樣的考題:
( )下列哪一項不會使磁針發生偏轉?
(A)棒狀磁鐵 (B)通電的執導線 (C)通電的螺旋線圈 (D)鐵棒
請問大家會選哪一個?
出題老師提供的答案是(D),他還解釋說磁針只會在磁場中偏轉,鐵棒沒有磁場,所以鐵棒不會使磁針偏轉。顯然出題老師有嚴重的迷思概念,而且應該也從來沒動手做過實驗!這個問題在高雄教育局的BBS上引起很大的爭議,顯然有迷思又不肯動手實驗的除出題老師外還有一大票!
不過這題有好處,可以考出迷思概念,但是題幹應該改為:
( )下列哪些項會使磁針發生偏轉?(注意!多選,答案不只一個)
以下是老師們的經驗談,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苙媜老師:
教學評量的方式非常多,舉例如下:
1.紙筆測驗:一般平時考、段考
2.發問法:課堂上口頭提問讓學生回答,由回答的答案來評分
3.書面資料法:讓學生寫出上課心得或是課外的資訊,如:讓學生繳交何謂奈米光觸媒。
4.實驗呈現法:在實驗的過程中,到各組去詢問為何實驗要如此進行,如:鋅銅電池的實驗,為何要放鹽僑。
5.展示法:讓學生將一學期所收集的關於課程的資料透過資料夾展示出來,讓同學有互相觀摩的機會,由資料夾來評分。
6.學生自我呈現法:由學生寫出自己所學到的課程內容,不是由教師提問,依此評分;如:藥學生寫下自已在浮力單元中獲得何種概念。
□文宗老師:
教完浮力的單元,問學生問題
鐵達尼浮在海面航行,它沉入海中後,排水體積變_______(大/小),浮力變_______(大/小)
學生的疑惑是:
觀點1.浮力公式 B=VD
照理說V會變大(沉於海後)而D不變,所以浮力會變大呀!怎麼可能會比浮再水上時的浮力小?
觀點2.浮力=排開液體重
沉入海中的鐵達尼所排開的液體重,應該比浮著時還多,那浮力會叫大呀,但答案說,鐵達尼浮在海面航行的浮力=船的重量,而它沉入海中的浮力<船的重量,這點我也清楚(物體的D比液體大時,物體下沉,浮力<物體重量),但是這樣不就和B=VD,互相有矛盾嗎?
教師講解觀念
這裡牽涉到幾個因素 1.船的密度 2.船的體積 3.船的重量,不討論船上是否有載人或物。
船的密度,是指整體密度,不是只有構成船的材料,包含整個船體的體積所包含的空間。
船的體積,包含整個船體的體積所包含的空間。
船的重量,包含整個船體的體積所包含的空間的重量。
以一個來空盒子來比喻:
1.如果用紙盒,他的沉入水的體積較小!
2.若是鐵盒,沉入體積較大,因為鐵本身材質的密度較大,所以,造成浮力也大。鐵盒仍浮上水上。
3.但若換成體積大小與2相同的鐵塊,則會直接沉入水中。 在回答此問題時,要很清楚的了解,我們只討論2的狀況,而不是3的狀況。
當2浮在水中,它的體積是整個鐵盒與內部的空間氣體,所以,浮力等於鐵盒重等於部份體積沉入水中乘以水的密度。
當2沉入水裡,它的狀況是鐵盒破了個洞,讓水都進去了,那時候的體積,變成了只有鐵盒,而沒有盒子中的空氣,所以,體積變得比原來沒破的盒子小很多很多,浮力自然變小。
物理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等於所排開的液體的重力。根據浮力定律可以算出:
當物體飄浮或懸浮時,浮力等於物體的重力;
當物體處於下沉狀態,浮力小於重力。
□順雄老師:
做法:
(1) 以多元方式進行評量。如觀察、口頭詢問、實驗報告、成品展示、專案報告、紙筆測驗、操作、設計實驗等,藉以能夠藉此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2) 評量應具有引發學生反省思考的功能。導引學生能珍惜自我心智的成長、持平面對自己的學習成就、察覺自己學習方式之優缺點。
(3) 評量的結果要具有敦促、鼓勵的效果,使學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或更加專注,定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成效,如紙筆測驗不過分刁難,口頭發問須有引起學生回答的誘因。
(4) 對於評量結果反思,並藉以調整教學策略。
遭遇的問題、困難:
(1) 在升學壓力之下,紙筆測驗還是最常見的選擇。
(2) 紙筆測驗以外的評量不容易公平地量化成學生成績。
(3) 需培養引發學生投入學習評量的情境中(如如何鼓勵學生發言、加強報告技巧等)。
解決方法:
(1) 加強教師本身教學及評量技能。
(2) 建立客觀且可行之評量模式。(可以列出幾條評分準則做為評分參考)
(3) 利用學生考試成績分析評鑑教師出題技巧。
□鵬雄老師:
一直會在心裡想到對於學生的評分方式為何總以教學內容之筆試成績來主導學生之主要成就…雖然仍有模糊的平時成績…又如果使用自己較為主觀性的評分項目…又怕因此影響其他同學的智育成績表現…對於重視學科智育學習的家長和學生常常無法認同活潑和多元的評分方式….
上面的問題如何解決?
以指派學生實施主題、專題報告,並加以短時間的上台說明或報告來增加學生的成績挑戰…並且儘可能事先公佈評分要項和比重…加以書面報告的評分…逐次增加所佔比重…,但是…仍然覺得會有進度和升學壓力…心理面難以根除的拉拒…
教學評量如果只是評量學生所知到的零碎知識,將導致學生進行機械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應該把他的知識組織成有架構的網路,評量如果能對學生的知識架構來進行,將可導致有意義的學習。底下的例子引用自美國科學教育專家Shymansky(2007)。
範例:
( )固體轉變成液體,當
A.蒸氣轉變成水
B.水轉變成蒸氣
C.水轉變成冰
D.冰轉變成水
這個題目出的不好:
1.題幹不完整,應該改成:「下列哪一種情形是固體轉變成液體?」
2.沒考到重點,這樣考只是在看學生知不知道水是液體,冰是固體、蒸氣是氣體!
3.由題幹看來,這題的用意應該想考熔化的概念!所以題目如果這樣出會比較好。
範例:
( )當冰被加熱時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A.冰的粒子會越來越小,最後消失不見。
B.冰會越來越軟,最後完全熔化。
C.冰的溫度越來越高,最後完全熔化。
D.冰的粒子振動越來越厲害,最後粒子間的聯結斷裂而分離。
這個題目比較好的理由是:
1.題幹比較清楚,而且有情境(加熱),學生可以據此從他的知識架構中提取相關概念作答。
2.答案反應了物質的分子模型。
3.不正確的選項反應了學生的迷思概念,所以可偵測出學生的問題所在來對證下藥。
如果要了解學生的想法和理解,可以在每題測驗後面,加上第二部分,來要求學生解釋或說明他在第一部份的作答,這稱為「二階段(two-tier)」式測驗,通常在第一階段問事實或現象,第二階段問理由,第二階段可以是開放式問答或選擇。例如:
範例一
( )下列哪些項目會使磁針發生偏轉?(注意!多選,答案不只一個)
(A)棒狀磁鐵 (B)通電的執導線 (C)通電的螺旋線圈 (D)鐵棒
1.請就你所選的每一個答案說明你認為它是正確的理由?
2.請就你未選的每一個選項說明你認為它是不正確的理由?
範例二
如圖(a),桌面上有蠟燭、凸透鏡、及屏幕,三者排列在同一水平直線上,且屏幕恰出現一清晰的像。若將屏幕移除,只留下蠟燭及凸透鏡仍在原來位置,如圖(b)。
( )1. 試問分別位於a、b、c的三位觀察者,誰可看到蠟燭的像?
(A)僅a (B)僅b (C)僅c (D)a與b (E)b與c (F)a與c (G)a、b與c (H)都看不到 (I)其他(請寫下來)
( )2. 下面有關圖(b)中「誰能看到蠟燭的像」的理由說明,哪一項正確?
(A)要看到蠟燭的像一定要有屏幕
(B)要看到蠟燭的像眼睛一定要正好在成像的位置上
(C)只要蠟燭在焦距和兩倍焦距內,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倒立的像
(D)在c處才能看到像是因為c處有光線進入眼睛
(E)光會發散,b與c在它的發散位置上所以看得到
(F)其他(請寫下來)
如果第二階段要採用選擇題,命題老師必須知道學生可能的想法,也就是老師需要憑經驗或做一些調查(如訪談或開放性問卷),也要保留「其它」選項供學生可自由作答。
美國科學教育學家Shymansky對試題的計分提出一種加權的計分方式,老師可以限制計分範圍,如2-6分,學生則就自己對答題的信心在計分範圍內自行決定每題的得分,但總分仍維持100分,如此學生必須審視自己的學習與理解情形,老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哪些地方學得不錯,哪些沒有學好?
教學評量是教學的延伸,它不只在評定學生的學習成就,它也在評量老師的教學是否成功?它更可用來協助學生和老師診斷學生的學習情形,以便能對症下藥,協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學習!
歡迎大家提出心得分享!或提出試題,或就上面提到的範例進行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