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0

提問的技巧

怎樣在上課中問問題,對科學教師而言,非常重要。好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也可以掌握課程進行的節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吸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進一步也讓學生學會自己問問題,來進行自主學習。

問題可以用來引導探究式教學的進行,也可以用來偵測學生的迷思概念。關鍵性的問題更可以用來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問題可以分為幾類:
1.簡單型:簡單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加強記憶,這類型最簡單的就是是非題(yes-no),還有what-where-when問題,這類問題不能偵測學生理解,只能看看學生是否記得一些訊息,例如問學生:何謂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2.偵測型:這類問題可以用來澄清不夠明確的用語,探索細節,或要求舉例說明。例如問學生:把球垂直向上丟,到最高點時,球受力大小為何?這個問題就是用來偵測學生常見的迷思概念。

3.引導型:這類問題用來引導學生思考推理,可以用在引導式探究或概念的澄清。例如問學生:將球垂直向上丟,球離手後,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球受力的大小會不會隨高度改變?

4.開放型:這類型問題最複雜,不過可以達到是非型或選擇型問題達不到的目標,這類型問題可用來使學生的概念更精緻,它的答案可以不只一個,可以用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思考以及批判思考的能力。例如:請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課本已有的除外,說明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的關係。

如果老師想知道學生學習的程度,Bloom的分類: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可以作為老師設計問題的參考。如果老師想用問題引導探究,則可以使用”觀察、推論、總結”的架構來設計問題。如果老師要指導學生做一個完整的實驗設計,則可以使用”預測、假角設、變因、控制變因、實驗過程、總結”的架構來設計問題。

問題必須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度,老師叫學生回答問題時看學生程度來指定,問題不在考倒學生,必要時必須墊一些引導性問題。還有,問”如何”會比問”為何”容易回答,例如問”為什麼對球施力會使球運動?”就很難回答,但是如果問”對球施力,球會如何運動?”就比較容易回答。

問題是教學的一部份,也是一種教室經營及教學策略。底下有一些技巧,提供參考:

1.問題必須清楚明確,不要讓學生學生去猜你到底想問什麼,否則學生可能無法回答,或只是去猜測你想要的答案,這對學習沒有助益。
2.使用學生熟悉的詞彙,必要時將術語解釋清楚。
3.要記得追問問題,學生可能憑記憶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但是它可能並未完全理解,追問可以釐清學生的問題所在。
4.記得給與學生回答問題的等待時間。先問問題,讓學生開始思考,五秒後再指定學生回答,不要先指定學生再問問題,這樣全班就只有被指定的學生在思考,其他人只在等待答案,必要時,可以允許小組討論,然後再指定回答。
5.記得表面上是隨機或自願,但是要視學生程度叫學生回答問題,並且給每個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可以使用記點加分的方式獎勵學生。
6.營造支持學生勇於回答不怕犯錯的氣氛,讓學生知道有些問題沒有簡單的對或錯,對回答問題的學生保持視線接觸,讓他知道老師在傾聽並重視他的回答,克制對答案進行評價的衝動,例如對學生的回答說”這個答案很笨!”,”你說的事哪國語言,我怎麼都聽不懂!”,”這麼笨,連這個簡單的問題都答錯!”。如果學生的答案有問題,以另一個問題來引導。
7.讓學生問他們自己的問題。當然,也不要對學生的問題做評價!
8.走進學生群中,靠近不太回答問題的學生,鼓勵他們並給與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
9.考慮Bloom的分類,問題要能引起更高層次的思考。
10.使用聯結性問題,如”…如何…會導致…”,”…如何…類似於”,例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地球會如同溫室,氣溫會升高,氣溫升高會導致哪些結果?”
11.把引導性問題拋回回答者或發問者。

下面是老師們的經驗分享。
□淇鴻老師:
因為物理觀念常與自然界的現象或生活上的經驗息息相關,所以在講解觀念前,都會盡量先舉出一些相關的現象或經驗,讓學生先思考或討論一下,再開始講解。有時也會在觀念或題目講解完後,再提問一些延伸性(較深的或綜合的)的問題,一方面讓學生思考,一方面也讓學生能將之前所學的觀念做連貫與應用。

□雪芬老師:
老師在課堂內要經常向同學發問,老師的提問主要能幫助學生學習。
(1)台灣的學生較被動,老師的提問經常碰到笑而不答的學生,所以要有誘發技巧,用較輕鬆、不讓學生覺得尷尬的言語,問一些較容易回答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口。
(2)老師的提問要清晰,老師的問題都能配合課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引導學生的思考。
(3)老師須準備一些有順序的問題,可直接先問問題;點名某一學生,讓他回答問題。如果碰到學生一直講時,需要控制時間,建立規則讓每位學生有若干分鐘的發言機會。
(4)老師給予每位同學回答問題的機會,不要只是找固定的那幾位學生。
(5)老師的提問使學生更專心上課。
(6)學生的回答離題一定要立刻處理,要適當切入。
也可以由學生個別提問,由其他的學生來回答。

□鴻佑老師:
實例:以「莫耳」的教學為例,我覺得提問的技巧應該在於配合教師提問前要先舉例說明,以適當而且淺顯易懂的實例(最好是生活上的實例,但須避免學生在此生活實例上已先入為主的「迷思概念」)導入思考,否則「提問」將只是發散式的猜謎遊戲,實質幫助不大!
遭遇問題與解決辦法:先將「莫耳」比喻成「打」、「分子量或原子量」比喻成「一打的價錢」、「6×1023」比喻成「12」;如此一來,在教學生實際解題的時候,任何的提問才變得有意義,而不是憑空的想像。學生關於「莫耳」的學習,之所以時常覺得困難,通常是因為「6×1023」這數字太過於龐大,超乎想像!
例如: 「6×1023個CO2分子有多少公克?」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就先問學生:「如果一打鉛筆要賣44元,那12枝鉛筆賣多少錢?」如果學生會回答,我就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方式類推到主要的問題上。
(也許老師是要我們提問,而讓學生有發散式的回答;但是我很少這樣問,因為這樣或許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但是卻可能曠日費時,而實效則相當有限!)

上課時提問,主要是引導思考,所以如果讓學生發散思考,也必須跟隨著收歛性思考,讓學生學會評斷每一個答案的合理性或可接受性。不要只問知不知道?懂不懂?有經驗的老師知道如何問出學生懂了沒?不懂的地方在哪裡?

下面提供一些不同目的的提問常用的關鍵字,供大家練習:
□回憶
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如何?
□比較
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
□確認屬性或成份
有什麼特點、性質或組成?
□分類
可以怎麼作分類?
□次序
根據什麼來排列?
□確定關係或模式
有什麼關係存在? 可以形成什麼模式?
□表示
可以用其它的方式來說明嗎?
□確認主要想法
最主要的概念是什麼?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明主要概念!
□確認錯誤
你認為這個想法錯在哪裡?
□推論
從這裡我們可以作什麼推論?由以上討論可以作出什麼結論?
□預測
如果…會有什麼結果?
□精緻化
可以再增加什麼會更完整?
□舉例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總結
你能把討論結果作概要說明嗎?剛剛討論的主要結論是什麼?
□建立準則
你用來作判斷的準則是什麼? 我們可以根據什麼準則來評定?
□佐證
有什麼證據支持? 我們怎麼證明或確認?

看過以上的討論,你會如何在上課時以問題來進行教學活動?上面的關鍵詞,你最常用的是哪些?請舉例說明一下!

1 則留言:

蘇明俊 提到...

知道的人舉手?
通常不會有人舉手!
有沒有問題?
通常也不會有問題!
不但是白問問題,也會養成學生習慣性的不用回答,或不用題問題,我是認為:
1.老師應當講究提問的技巧,要不然就不要問問題,避免讓學生養成不回答的習慣!
2.指導學生提問題的方法,不要讓學生只會問"為什麼...?",而是先敘述一段背景(context),再把問題明確地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