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8

如何設計教學活動?

老師的主要工作就是進行教學活動,教學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只要將課本要教給學生的東西,講給學生聽就好了,必要的時候補充一些資料, 如果學生聽不懂,就再重複一遍,然後利用考試逼學生念書,不會就考到會為止,再不會就是沒念書,那就拿棍子打,考試的成績就會提高。

棍子確實可以提升成績,可是學生真的理解了嗎?學生也許只是把答案背下來,也許只好請補習班或家教老師教他,老師有沒有想過那不是他的功勞,他的功勞只是在摧殘學生的心靈。

有一個真實的個案,老師差一分打一下,結果學生恨死這個老師,壓抑的結果開始出現暴力行為,家長跟老師溝通,老師及學校都認為他是非常負責的老師,不過一位負責的老師卻毀掉一個孩子,造成他必須看心理醫生,已經烙下的陰影,不知何時才能掙脫?

我們寧願要一位不負責任的老師,學生也許學不到東西,但至少不會身心受創!

其實這樣的老師不懂教學,教育部禁止體罰後,就束手無策,心灰意冷,放任學生自生自滅,自求多福。懂得教學的老師知道如何合理的要求學生,而不是苛求或放縱。

教學決不是照本宣科,第一步必須知道學生的先有理解是什麼?他的程度在哪裡?已經學會的是什麼?可能的迷思概念是什麼?

第二步,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將要教的內容與學生的已知整合成有條理,完整的概念架構,並找出關鍵性概念,從不同的角度,舉例說明。

第三步,提供學生運用所學的機會,要求學生能舉例說明,或說明新學習的概念和那些已學到的概念之間的關係,或新概念與他以前的概念之間的衝突。

最後進行評量,當然最簡單的評量方式就是筆試,老師出題必需注意每一考題的目的,以及要考的是不是就是要教的概念。千萬不要考太難再來加分,讓學生學會不勞而獲;也不要太簡單,讓學生失去挑戰性,覺得不用學也會,而喪失學習動機。

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已知或先有經驗出發,新概念必須能與學生的舊概念掛勾,學生才能真正的學習。

以下是老師們的經驗分享,看看老師們如何進行教學設計,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淇鴻老師:
1.教學目的:藉由實驗探究的過程,發現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2.實施對象:高二自然組學生共15位,分三組。
3.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設置問題情境→閱讀科學小故事(阿基米得)→[活動一]用實驗感受浮力存在→[活動二]小組討論浮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活動三]針對不同因素深入探究→得出結論,並引出阿基米得原理。
4.活動進行時遭遇的問題、困難及其解決方法:
(1)當活動設計完後,對學生實施時才發現有些問題是事前沒有考慮到,為了解決遇到的問題,就會多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因此整個活動進行的時間就比預先設計的時間相對增加不少。而在活動之中也會激發出學生相當多的巧思,我想這是學生無法在書本上學到的!
(2)因為我準備的黏土是紙黏土,所以當學生在進行物體形狀與浮力的測驗時,發現不會沈入水中,且在水中容易散落,原本我想再去買油性的黏土,這時有位學生突發奇想告訴我可以用保鮮膜包覆起來,在下面再懸掛一個重物,因此問題也就解決了。
(3)由於實驗室內使用的彈簧秤並不是很靈敏,所以當學生在測浮力的變化時發現並不是很明顯,後來有一組做出來的數據變化較明顯,我就請所有的組別全部到這組觀察,結果學生自動就發現選擇較大體積的物體,或密度大的液體,及浮力變化會較明顯。當然,這也是我將來設計實驗材料時需改進的地方。
(4)由於實驗一開始,是採『開放式的討論』,因此討論出來的結果(題目:影響浮力的因素),有些因素是我當初沒有設想到的,當然就沒有準備材料儀器來實驗。此後,我想活動進行前應該先在一般教室內作討論後,由老師刪減不必要(或難做)的因素,再來準備儀器作實驗探究較恰當。

□雪芬老師:
(1)將教學活動設計轉成教學活動時,最困難的是收集教學的教具。教具室沒有教具,因為小學總是很窮,到處去收集;找不到時,看能不能買得到,往往只好自己做。
(2)教學時間掌控困難。將教學活動設計轉成教學活動時,由於教學活動常會有教學活動設計中所沒有提到的狀況發生,例如:學生擾亂上課秩序,學生不斷發問,家長打斷課程進行…等,使你無法順利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

□鴻佑老師:
◎實例:
想要設計以斜面的「沖淡重力」方式來解決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理論,藉以證實:「任何物體,在不考慮任何阻力的情況下,擁有相等的重力加速度;因此,兩物只要從同一高度自由落下,可以同時落地。」。因此設計斜面以較小的加速度,方便觀察並實際測量加速度大小。
◎遭遇問題與解決辦法:
實際轉成教學活動時才發覺,斜面太短、摩擦力、計時......等問題難以克服。因此:
斜面太短:儘可能以較長的斜面為之。
摩擦力大:改以較光滑斜面,如美耐板等,另外以鋼珠為實驗物體。
計時:難以量化,故只以粗略估計,判斷是否同一高度會同時落地。

□素妃老師:
◎遭遇問題:
將教學活動設計轉成教學活動時,其教學時間常常會與設計有所出入。
◎解決方法:
設計教學活動時,將活動內容依教學目標及其重要性分成正式課程及彈性課程兩部份。其中正式課程是一定要於教學活動中完成,而彈性課程則是依實際的情形再決定是否要施行。

□博正老師:
學校曾經發展自然體驗教學以主題式教學每次連上四節將概念連同實做一次教學,對於一些概念的理解或是須要動手做實驗的課程有實際的幫助,但是受限於一次需連排四節不一定每個學校都可以做到,而且連學校正常教學進度也必須一起考量,另一種方式是利用暑假或寒假時間開各種營隊,這樣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比較能夠將完整的概念連結。

記得教學規劃不要安排太多內容,注意時間的掌握,教重要的、關鍵性的概念,學生可已自學的部份要求學生自己看,老師可以問問題或測驗來確認學生是否已學習。

看了上面的分享,你會如何來進行你的教學活動?

1.將課本的重點要學生劃下來,然後抽問學生有沒有記起來。
2.將要教的概念整理好,寫在黑板上,或做成簡報檔,請學生作筆記抄下來。
3.印講義給學生,請學生填寫講義。學生不會就寫在黑板上讓他們抄。
4. 將上課內容有邏輯地設計成問題,並選定適當的教學策略,上課時與學生問答或進行小組討論,必要時配合實驗或多媒體演示,最後下課前整理這節課所學概念,並提供學生應用所學概念的機會。

你會使用哪一種?為什麼?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遭遇問題: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往往會較受限於敎材方面的準備以及活動進行到一半時,發現學生的反應不如自己所預期的。
◎解決方法:
設計教學活動時,教材方面會盡量選擇適合學生程度且他們易操作的,並且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自參與。另外,教學活動設計完後,老師應該在動手做的方面,親自實做過,降低發生突發狀況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