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問題:
在波音七二七做拋物線無重力飛行時,所謂的無重力狀態,是真的所受重力為零嗎?
A. 飛機艙內的人所受重力為零。
B. 飛機艙內的人所受重力與失重前相同。
C. 飛機艙內的人所受重力比失重前大。
D. 飛機艙內的人所受重力比失重前小。
A,B,C,D你認為哪一個對?或是你有自己另外的看法? 請說明你如此選擇的理由?
第二個問題:
請看上圖,你認為在哪些段飛行時間中,可以體驗到無重力狀態?請說明你做此選擇的理由。
請按「意見」,將你的答案及想法寫下來,我們下一次再討論!(待續)
如圖(a),桌面上有蠟燭、凸透鏡、及屏幕,三者排列在同一水平直線上,且屏幕恰出現一清晰的像。若將屏幕移除,只留下蠟燭及凸透鏡仍在原來位置,如圖(b)。
( )1. 試問分別位於a、b、c的三位觀察者,誰可看到蠟燭的像?
(A)僅a (B)僅b (C)僅c (D)a與b (E)b與c (F)a與c (G)a、b與c (H)都看不到 (I)其他(請寫下來)
( )2. 下面有關圖(b)中「誰能看到蠟燭的像」的理由說明,哪一項正確?
(A)要看到蠟燭的像一定要有屏幕
(B)要看到蠟燭的像眼睛一定要正好在成像的位置上
(C)只要蠟燭在焦距和兩倍焦距內,在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倒立的像
(D)在c處才能看到像是因為c處有光線進入眼睛
(E)光會發散,b與c在它的發散位置上所以看得到
(F)其他(請寫下來)
如果第二階段要採用選擇題,命題老師必須知道學生可能的想法,也就是老師需要憑經驗或做一些調查(如訪談或開放性問卷),也要保留「其它」選項供學生可自由作答。
美國科學教育學家Shymansky對試題的計分提出一種加權的計分方式,老師可以限制計分範圍,如2-6分,學生則就自己對答題的信心在計分範圍內自行決定每題的得分,但總分仍維持100分,如此學生必須審視自己的學習與理解情形,老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哪些地方學得不錯,哪些沒有學好?
教學評量是教學的延伸,它不只在評定學生的學習成就,它也在評量老師的教學是否成功?它更可用來協助學生和老師診斷學生的學習情形,以便能對症下藥,協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學習!
歡迎大家提出心得分享!或提出試題,或就上面提到的範例進行討論!
第一步是準備:
老師必須事先規劃好與課程相關的問題(無論是誘導學生提出老師要的問題或老師直接問問題,都必須先規劃好。),然後準備必要的器材,器材盡量簡單且取得容易,必要時(太複雜或取得不易)以影片或動畫輔助或取代。
第二步是探索:
就是進入探究教學,首先提問題,和學生討論如何進行實驗,再來就是學生進行探究,做觀察和記錄,然後小組進行討論,由結果歸納出結論,提出解釋及證據,再來請各組進行報告,老師再總結解釋或說明理論或由學生的經驗數據提出關係式。這個循環可以持續下去,直到完成課程主題。
第三步是超越:
許多老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學生玩得很開心,結果一出來就結束了,這樣很可惜,學生不見得學到東西,可能功虧一饋﹗老師必須趁這個時候再把學生的實驗結果做統整說明,並要求學生將剛剛學到的概念應用來解釋日常生活的現象,或舉例說明。
底下是老師們的經驗分享,歡迎大家來討論!
□泳泰老師:
探究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中,採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學生往往可以從中真正了解所學。但探究式教學需要有時間讓學生去探索、去推論,且需要老師精心設計,讓學生可經由活動的設計輕鬆且清楚的學習。所以我在探究式教學的部分,並不是每堂課都使用,而是以主題式的方式來使用,配合教學進度及實驗課程來實施,以動手做實驗為基礎,讓學生經由動手做的過程,去發現問題,提出設假,並設法解釋,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學會探究的方法。所以在我的教學中動手做是與探究式教學交互使用的。而動手做的實驗,大部分是在研究所的課程中所學到,在加上同學及同事的提供。不過動手做與探究要結合也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動手做時學生的秩序的控制是不容易的,需要經驗的累積及實際的練習。所以實際上在探究式教學這方面,本人還有待加強,也希望大家能提供更寶貴的意見。
□育豪老師:
化學實驗有如煉金術,純粹由實驗中是不可能建立正確的化學觀念的,那會淪為煉金術,比如化學最革命的觀念-化學鍵,就是由量子力學去計算得到(量子力學誕生後20年),而並非由實驗得到試探與認知。但試探性的實驗教學可以帶給學生興趣與成就感,如KMnO4在水中可以解離出鉀離子與高錳酸根離子,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體會在高錳酸鉀的粒子裏包著兩顆粒子。但目前我還是認為高中化學的理論與教學,需要革命性的更改,比如要面對與對學生解釋為什麼規律中會有例外如HF有最強的氫鍵照理說沸點應比水大但事實正好相反(教學手冊說這是實驗上的”結果”,但沒能提出解釋),但教師們要有更高的量子力學素養或非線性動力學或是複雜系統的概念。
□苙媜老師:
例如摩擦力,讓學生透過體驗摩擦力的過程,試著去想想和摩擦力有關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再動手執行實驗課本上的實驗,探討摩擦力和受力面積、正向力、接觸面性質的關係,並整理成表格,向同學報告!
□俊豪老師:
我們學校在今年開始實施數理資優培訓,自然培訓方式就是以探究式實驗教學。
有許多老師擔心探究式教學會耗掉太多時間,其實歸納式探究教學與傳統的演繹式教學的差別是在教材呈現的順序上,傳統演繹式是先講原理然後舉例說明(或實驗)及應用,而歸納式探究教學則是先講實例(由簡單實驗提供),然後歸納出原理,再應用。所以如果內容一樣時時間上差別不大,但是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同,傳統演繹式的教法,學生大多只能聽(如果他還沒神遊四方),但是如果反過來,學生就能動腦去歸納,換句話說學生較可能主動參與學習。下面舉一個白努利原理的教學實例(教學現場在工博館夢想號展示廳),供大家參考。
下面是學習單,對象是國小三年級。如果是國中或高中你會怎樣設計?
因為只是國小三年級,所以沒介紹白努利定律,如果是國中生或高中生,你會怎樣引入白努利定律?在實驗結束後,你會怎樣讓學生把剛剛所學的概念再強化?歡迎提出你自己的想法!
演講式教學是現今台灣教室中,最常見的教學法,因為它最容易實施,老師只要一張嘴,最多加一支粉筆,就可以上一節課,其實演講式教學沒有什麼不好,老師可以唱作俱佳,每堂課都是一場精彩的演講。好的演講有一些必備的要素,例如:
一、演講要有結構,有開頭,開頭要能吸引學生,使他有所期待,而能繼續聽下去。
二、其次是演講的本體,本體發展要有邏輯,學生才能跟得上。切忌任意跳躍,毫無章法,而要能條理清晰。
三、要做結論,結論要簡短有力,要能呼應開頭,整理演講重點。
四、好的演講,語調快慢、高低要有變化,要配合手勢幫助強調或理解,必要時更要配合道具、文字、圖片、簡報、示範實驗等視覺輔助。
五、好的演講要讓聽眾有參與的感覺,與聽眾之間要有互動,最簡單的互動,就是問答。
但是演講也最容易使聽眾陷入昏迷狀態,而且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四十分鐘,所以一場演講最多十五分鐘,如果是演講式教學,一節課就分割成幾個演講,每一段演講後讓學生練習,讓他有機會整理他的概念。
而且演講式教學並不是就不可以採取探究或合作教學,其實他們並不相互違背。
底下介紹5E教學模式,作為參考:
第一步、Engage 參與
1.教師引發興趣和好奇、提出問題、誘發學生對問題的反應。
第二步、Explore 探索
1.如果是演講式教學,老師可以以問題引導探索,如果是探究式實驗則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不給直接的指導。
2.觀察並留意學生的反應。
3.若有必要再問一些刺探的問題。
4.不要直接給學生答案,如果是演講式教學就扮演說服者及引導者的角色,如果是探究式實驗就扮演一個諮商者的角色。
第三步、Explain 解釋
1.鼓勵學生解釋概念或用自己的話作定義。
2.要求學生提供證據及做說明。
3.正式地定義、解釋和給予新名詞。
4.利用學生過去的經驗來解釋概念。
第四步、Elaborate 精緻
1.期待學生用正式的定義、解釋和新名詞。
2.鼓勵學生應用並延伸概念及技能於新的情境。
3.提醒學生另類的解釋。
4.常要學生回想數據及證據和概念間的關聯。
第五步、Evaluate 評量
1.觀察學生對新概念和技能的應用。
2.評估學生的知識和技能。
3.找尋學生想法和行為改變的證據。
4.讓學生自己評估他們的學習和小組歷程中的技能。
5.問開放的問題如為什麼…?你怎麼知道…?你怎麼解釋…?
這裡有兩個5E相關的網頁供參考
http://61.30.195.9/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_16254.htm
http://translate.google.com/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202.121.15.143/aspfiles/document/b73/ab730327.asp&sa=X&oi=translate&resnum=3&ct=result&prev=/search%3Fq%3D5e%25E6%2595%2599%25E5%25AD%25B8%25E6%25B3%2595%26hl%3Dzh-TW%26sa%3DX
下面是老師們的經驗談,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淇鴻老師:
在今天台灣的教育環境下,教師面對趕課的壓力,學生升學的責任,單向的演講式教學幾乎是唯一的教學方式。再加上過多的班級人數,使得考試成績成了師生互動的主要依據,甚至成為衡量學生價值的工具。又因為我在私中教書,這種體認更深,最苦的是這些莘莘學子,而大部分學生也都有所體認,知道在私中就讀,課業壓力本來就相當繁重,幾乎每天都有2、3科的考試,所以久而久之對於老師填鴨式的教學,大都能夠適應。
後來,念了研究所後,多學會設計一些小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受限於時間的關係雖然沒辦法常常實施活動教學,但偶而為之,也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
□雪芬老師:
(1)我十多年來一直教授自然與生活科技,是一位科任老師。自從來進修的第一年,立刻將我調為導師。在國小,除了自然與生活科技外,其餘的科目導師都會教得到,尤其是國語和數學。以往我教授自然與生活科技時,多使用導引、探索的方式授課,讓學生多動手。成為導師之後,家長要求課本必須教完,還要多補充;不管孩子的能力,只要好分數。在這種教育環境下,我面對趕課的壓力,學生升學的責任,單向的演講式教學幾乎是唯一的教學方式。
(2)我們的班級有三十多人,人數太多,卻只有一位老師。老師還要負責推展一堆非關教學的活動,上課時間不夠用,於是,演講式教學能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佳的效果,是我唯一的選擇。我只好用演講式教學教授國語和數學了。
(3)在法令的規定下,老師沒有管教權,班級常規的控制變得困難重重。這時候規規矩矩排排坐,老師一個人在台上演講式的教學,學生秩序變得好掌控,也可減少被家長向校長控訴學生吵鬧,老師都不拿棍子打人。
(4)統編課本和教材,雖然是教師選的,只要一經選定,就得乖乖的上課。雖說教師可增減,但家長可是不同意,教師不能專業自主,只好用演講式教學授課。
□鴻佑老師:
實例:以演講式教學講述「直流電動機原理」。如果只是以黑板的「靜態」圖形,配合老師的講述,將很難讓學生了解:「為什麼電樞在轉動半圈之後,電流會反向一次,使得電樞可以繼續在場磁鐵中維持轉動?」。因為既然是「直流」,為什麼會「反向」?實際上,電流的流向又是如何?
遭遇問題與解決辦法:根據我20年的經驗,在黑板上如前之講述方式,全班學生大約只有十分聰明的學生可以意會,絕大部分都是霧裡看花!我的解決方法分前、後期;
在以前,我不會使用電腦,所以我會請學生圍成一個開口變小的「U」字型(如圖),我則張開雙手類似歡迎的姿勢,在「U」狹小開口的兩位學生(A、B)則牽動隊伍並負責輪流與我接觸,藉此可體會「電流反向」的發生。
後期:
學生在轉換位置的時候十分混亂,而且無法克服人員交叉位置的問題,所以藉用網路上別人做的flash,便可以清楚地呈現「電流反向,而且維持電樞持續排斥而轉動的現象」。
看了上面的討論與分享後,你準備怎樣來進行你的演講式教學活動?
1.自顧自講他40分鐘,視情況指定幾位學生回答問題。
2.準備PowerPoint做輔助,減少學生在老師板書時作怪的機會。不過要注意也可能增加學生昏睡的機會,而且PowerPoint不要變成只是翻頁機。
3.注意講話速度及聲調,隨時以問題來互動,配合必要的實驗演示或視覺輔助。
圖表 2 畫面右側為Flash動畫
另外課堂上解題,則利用「PowerPoint 內建動畫」展示該題目的概念。
圖 表3 圖片右側的物體可以上下震動
並著重引導式教學。